漫畫歷史上第一個共同宇宙(也是第一個超級英雄宇宙),是 40 年代由 DC 漫畫開創出來的,裡面的知名人物有蝙蝠俠、超人、神力女超人、閃電俠、綠光戰警、水行俠、火星獵人…等角色,而蝙蝠俠跟他的敵人大多屬於普通人範疇,為此很多沒接觸過美漫的人通常會覺得超人就能輕易處理高譚市的問題。
當然如今電影也流行共同宇宙,所以很多人開始不覺得奇怪.更產生出蝙蝠俠隨便都能贏過任何超級英雄的認知。不過在編劇上,為了考慮合理程度,很多時候這種超級強的角色要是介入普通人擔任英雄的事件,那麼像是小丑的特殊炸彈,超人就可以輕易解決,但這會讓劇情太快結束,反而就無法闡述小丑有多可怕,畢竟很快就能解決的威脅是無法讓觀眾有危機代入感的,嚴重的話還會讓故事失色不少。
但每次都要想不少理由,讓超人這類等級的角色不占上風是很累人的,也不能總是壞人都握有氪石這種老哏吧?而且共同宇宙還得考慮到超人那邊的連載之進度,不然蝙蝠俠連載的編劇們在不知道超人故事的情況下讓超人出現,又可能造成故事矛盾,所以乾脆就不讓超人出現不失一種方法!可共同宇宙的情況下,讓超人完全不被提及也是很奇怪吧?為此在美國娛樂界就產生了一個術語「超人遠離高譚市」!
「超人遠離高譚市」原文叫做 Superman Stays out of Gotham,定義是指如果一個物理能力較弱的角色,與比他強好幾倍的角色共同存在同一個世界觀中,那麼該怎麼避免弱角色的故事不會被強角色給無腦結束呢?這時此專有名詞就會出現,來代指相關現象或者運用手法。
所以不要看超人和高譚市這兩個為 DC 專有的名詞,實際上任何娛樂產業品牌,像是漫威宇宙、勇士宇宙、星際大戰宇宙的粉絲,偶爾會說到為何A角色那麼強,怎麼不介入B角色的連載幫忙呢?這時就會有人說是編劇運用了「超人遠離高譚市」的手法,好讓故事沒這麼容易結束。
既然是 DC 人物發起的專有名詞,我們就先用蝙蝠俠和超人的正史故事來看範例:
在 1985 年大事件《無限地球危機》結束後,DC 漫畫成立的正史世界有了新起源故事,而超人這邊則是用自己綽號的 The Man of Steel 當標題開啟新連載,裡面主要是以超人的角度來看待 DC 宇宙,並在其中一篇故事裡就來到高譚市,但因處理犯罪者的想法不同與蝙蝠俠產生衝突。
劇情我就不多講了,反正這故事產生許多後續探討效應,總結來說蝙蝠俠有提醒超人的是高譚市相當腐敗和墮落,一般的精神病兼天才罪犯,如小丑、謎語人都足以讓城市緊張,連法治單位都不能信的情況下,誰敢信任一個宛如神一般的外星人,甚至還會覺得超人的無償救人只是表面裝友善而害怕。
抑或者超能力能快速解決當下狀況沒錯,可是人心和政治無法跟上解決的速度,高譚市人在心態上必須自我崛起,也就是自己城市得自己救,不懂狀況的外人可以協助,但過度干涉了反倒只會適得其反。就好像現實社會中,有些國家面臨苦難,國外也只能協助,要振作還是得靠自己,畢竟別人無法幫忙一輩子,他們也有事情要處理,而且每個人都無法完全理解別人,更別提一個群體要去理解另一個群體。
如果以漫威為例的話,就是X戰警的變種人議題,以及夜魔俠的街頭議題,很多人會說只要美國隊長這種德高望重的英雄替變種人講話,那麼相關種族問題就不會難以解決,或者鋼鐵人用高科技解決幫派,夜魔俠則不會戰鬥的那麼辛苦。當然這在故事邏輯上沒問題,但劇情安排上就沒啥意思了~
所以會解釋即便美國隊長出來幫忙講話,可萬磁王卻無法相信人類的英雄會設身處地替變種人著想,不然就是覺得人類幫我們講話是不錯,但變種人的問題還是得變種人自己解決,又或者反變種人的歧視份子會用網軍抹黑美國隊長,讓偏見無法真正消去,更別提偏見和對立無法靠偉人說幾句話就能解決的,不然世界早就和平了。
而街頭英雄這邊,就很簡單設定成復仇者聯盟忙著拯救世界和整個宇宙,格局之大無法擔心街頭問題,這也讓制裁者常提到他很少介入超能力者之間的衝突,藉此區隔開來。
當然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做法,就是用「其他英雄在忙,你得靠自己解決~」來解釋!
不過看到這,你會說不是還常互動嗎?對,的確如此!畢竟同個宇宙,總要連結才合理~為此在「超人遠離高譚市」的文化下,很多時候聯動都是強調這次危機無法只靠一個英雄無法解決,抑或者復仇者聯盟與X戰警有政治衝突,制裁者使用復仇者聯盟的科技殺人,逼得其他英雄得出來阻止。不過有時需要友情、愛情、親情的議題下,適當的普通客串與聯動,反而讓故事變得比只有一人還要深度。
更應該這樣說,漫畫在這方面很單純,就是如果覺得其他角色能襯托主角,且劇情真的需要額外角色來推進,那麼勢必一定會安排客串,反正漫畫只要畫出來就好,不需要演員成本和拍攝時間協調等問題。比方說一段劇情裡,超人真的需要好友蝙蝠俠的幫忙,或者需要跟布魯斯聊天化解心結,那麼超人連載的編劇就會安排蝙蝠俠客串。但如果一個大危機爆發,卻沒有蝙蝠俠來幫忙,可編劇也認為不需要黑暗騎士,所以考慮到劇情合理性,就會運用「超人遠離高譚市」手法說蝙蝠俠被小丑纏住而沒出現,讓觀眾得到解釋而釋懷。
當然早期好萊塢不知道共同宇宙這設定是否賣錢,以及平均兩小時長度很難替故事弄得像漫畫般的大格局,所以就乾脆設定世界觀只有一個英雄存在,比方說蝙蝠俠電影只有蝙蝠俠和同系列人物存在,不需特地用「超人遠離高譚市」去解釋其他像是超人、閃電俠這樣的英雄為何缺席。
可即便現在電影運用共同宇宙風潮盛行,但用得最好的漫威,只能拼命塞彩蛋、致敬,有時一些伏筆在當下電影故事也不講明,就單純丟給後面的同宇宙作品去解釋,為的就是讓有時間限制的電影能做到緊密串聯,而引起看電影就像在看連續劇的詬病。至於起步失敗,並慢慢改善的 DCEU 也有不少問題,這導致漫畫宇宙優秀,卻在電影宇宙有不少問題的這兩巨頭,有時也沒運用好「超人遠離高譚市」這守則。
像是 MCU 的《鋼鐵人 3》,東尼的家被攻擊,美國總統甚至還被綁架,那麼其他英雄和神盾局跑去哪了?以及電視與電影部門的不和,讓神盾局遇到的宇宙級危機,也從未找復仇者聯盟幫忙!反觀 DCEU 這邊,則是因為華納高層跟查克史奈德的不和,導致對於未來發展不明確,所以超人和蝙蝠俠是否能真正出現在其他同宇宙作品中,也成了非常綁手綁腳的限制,最多變成不露臉客串,反而比沒登場還突兀。
而且最弔詭的是,上述這些狀況連最簡單的解釋-「其他英雄在忙,你得靠自己解決~」,這種方法都懶得使用。是最近兩邊開始調整,才慢慢有改善。這也是為何很多人認為電影不太適合共同宇宙,要用的話得不斷靠無止盡的串聯加深設定,或者用其他媒體平台的作品去補正缺失和漏洞,因為除了上述的時間長短,電影無法像漫畫有那麼多彈性空間可以有時獨立,又能隨時互動來講述劇情之外,還有一點是電影牽扯到的政治、商業範圍太廣,協調工作更加複雜導致。
以媒體平台來說,將「超人遠離高譚市」運用最多的是電玩,因為撇開選擇多位人物的作品,電玩為了讓玩家能夠對角色有完全的操作體驗,所以會只專注在一個英雄上,畢竟不同英雄有不同的超能力,玩法就會有很大不同,可也不能讓 IP 發展被限制說死,還是得要有共同宇宙伏筆,同樣也舉幾個例子:
蝙蝠俠的 Arkham 系列電玩,雖然常有超人、閃電俠、綠光戰警、神力女超人、綠箭俠的彩蛋,暗示其他 DC 英雄也存在電玩的世界觀中,不過故事反派深怕黑暗騎士找他們幫忙,所以這時使用「超人遠離高譚市」手法,然後總會說要是看到其他英雄介入,就引爆在其他地區設置的炸彈和毒氣裝置,藉此導致全球性的危機,讓蝙蝠俠只好自己解決,之後製作方就公開同宇宙的「自殺突擊隊」電玩,藉此擴展整個世界觀的版圖。
PS4 蜘蛛人電玩也有很多漫威英雄的彩蛋和景點,藉此暗示其他英雄的存在,至於沒出現的原因則用「超人遠離高譚市」方式解釋復仇者聯盟已經不住在紐約,夜魔俠等人可能在玩家沒看到的地方介入,隨後就推出了「金鋼狼」的同宇宙電玩(已經透過同個工作室證明,這裡就不再額外闡述)。
至於最少使用「超人遠離高譚市」手法的則是影集這個媒體,因為撇開超級英雄或者科幻類型故事,一般美國影集都以真實生活設定為主,像是警察、醫療、朋友、校園,而不同作品之間要互動時只要不講死就能輕易進行,是所有媒體中最容易使用共同世界的。比方說朋友喜劇角色要(簡稱A)去看醫生,那麼官方可以去把某醫療劇的主要角色(簡稱B)拿來客串,讓B替A看病進行串聯。或者探討警察要找 FBI 幫忙的劇情,為此就讓一個警察劇的主角和 FBI 劇的主角合作,好抓拿一位連續殺人魔,替彼此收視率抬轎。
也就是說,兩部或者以上的影集角色們不需要解釋彼此缺席,畢竟你會發現他們本來就是「不同掛的族群」,像是警察平常都在辦自己案件,很少會跟 FBI 劇主角常聯動,除非兩劇之間未來要進行串聯強化,否則就只會偶偶客串這樣而已,那麼的確不需要「超人遠離高譚市」手法來解釋。
不過近年來由於 IP 系列化,一些上述的生活影集為了連動與統整品牌,會做出某警察劇的角色與另一個消防劇的角色結婚這種做法,簡單來說就是讓「不同掛的族群」能夠在某些場合變成「同一掛的族群」。如消防員和警察的確辦公地點不同,但他們可以回到家一起生活,等於我們在用異中求同的方式,讓兩劇保持獨立的情況下,還能頻繁串聯!但這招很考驗主導者的號召和統整實力~
可即使讓兩劇角色用這種方式增加互動頻率,也很少會使用「超人遠離高譚市」手段,因為現在的影集如果設定在同宇宙,很多時候演員們會共用攝影棚讓拍攝時間互相配合,主要編劇群也都同一組人而不會有溝通矛盾,加上影集演員成本不高使得隨時都能請來,所以我今天要拍警察劇主角的心境,需要消防劇擔任主角的老婆/老公只出現兩分鐘,演一下上班前的道別戲碼,都可以輕易做到。
比起真人影視部分,卡通影集在使用「超人遠離高譚市」元素也相當頻繁,但不是因為角色在不同節目所導致,而是同宇宙角色都塞在一個節目才會這樣。很簡單,我們就拿 DC 動畫宇宙的《正義聯盟》和續作《正義聯盟無限》來舉例!《正義聯盟》卡通有七位英雄,而《正義聯盟無限》除了前作的七巨頭外,還增加了五十多名角色在節目裡。但卡通影集雖然很多集數,可一集平均只有 20 分鐘左右,每一集都要介紹不同人物,那麼這時編劇就會用「超人遠離高譚市」來解釋。
像某一集,編劇為了確保蝙蝠俠的重心仍放在高譚市,為此聯盟找黑暗騎士幫忙時,蝙蝠俠說我在聯盟的職務是屬於兼差性質,除非世界快毀滅了,否則不要跟我聯絡,於是就拒絕出席這次任務。由於能看到凱文康羅伊這位配音員的冷酷吐槽,加上又充份展現出蝙蝠俠雖是聯盟一員,但格格不入的感覺,這一段被譽為美國娛樂界最高明的「超人遠離高譚市」手法,值得大家來借鏡參考,非常有趣。
而卡通電影呢?因為現在動畫電影的共同宇宙都是同一個系列角色在運作,並沒有依靠不同系列來搭建,最多是角色外傳,如《鞋貓劍客》會解釋一下史瑞克怎麼了,相較起來就沒動畫影集那麼愛使用「超人遠離高譚市」,這點倒是跟真人影集和電影是相反的狀況。
最後我們來做個會需要使用「超人遠離高譚市」的幾個元素:
01. 通常都會是反英雄在使用這手法,好促使正派英雄少接近。
02. 會用政治和精神上的差異,來讓萬能的超能力者遠離爭端。
03. 要讓主角能有成長和有高潮迭起的劇情,讓萬能同伴遠離。
04. 故事編劇只熟悉自己所撰寫的角色,不清楚其他系列角色。
05. 覺得有必要解釋主角為何不找其他同宇宙的超強角色幫忙。
06. 因現實限制無法使用這角色時,得編寫劇情解釋缺席狀況。
07. 即便與其他作品同宇宙,也要確保自身劇情的獨立原創性。
08. 避免只因為市場的考量,進而推出廉價的互動和串聯劇情。